西宁印迹青海师大忆恩师

青海新闻网讯 1977年的秋季,我走入青海师范学院(今天的青海师范大学)学习。让大家欣喜的是,给我们上课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这些老师,个个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这些老教师、老学者们的风采,至今仍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的班主任张成才老师,是位老资格的语言学研究生,他治学严谨,功底扎实,他教的国际音标,成了以后我们学英语及其他语种的一把钥匙。他教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也同样让我们终生受益。北师大的高材生王宁老师,是一位才貌双全、博学识广、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女中君子。她给我们讲授《训诂学》。王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充满激情,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古汉语知识。她不但系统地教给了我们训诂知识,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训诂释义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我在后来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特别是给高三学生翻译解答高考模拟试卷中许多生僻文言短文和词语时,就运用王老师教给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生辨识古今异义,掌握翻译要领,得出正确答案。

  一向平易近人,言谈举止充满学者风度的倪复贤老师,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他习惯于侧着身子边板书边讲课。倪老师的课,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系统的纵向认识,同时对各个朝代的文学特色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师陈炳寅老师,凭借自己搜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课堂上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并引导我们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带点陕北口音的陈瑞生老师,用他不紧不慢的教学节奏,给我们解析了许多现代经典散文。陈老师讲解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的情景,我至今记得。陈老师通过分析这篇代表作的艺术特色,紧密结合对作者其他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孙犁“无拘无束、自然流畅、乐观向上”的总体创作风格。杨瑞华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更加广阔的外国文学海洋,通过学习古希腊神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纷繁璀璨的世界文学,我们拓宽了视野,感知了异域民族的审美观。华东师大毕业的张元禄老师,讲起课来语调高亢、抑扬顿挫。他在阐述一个个写作论题时,一路引导我们纵横驰骋于古今中外的文山诗海之中,每一堂写作课,宛如一篇完整严谨的散文,散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聚。陕师大毕业的陈德顺老师,以他流畅、敏锐的论辩才能,把我们引领到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巅峰。

  ……

  当年,连接师大和外界的是一条狭窄而坑坑洼洼的土路,中途还要穿过杨家寨村,路两边是村庄和菜地。如今这条土路变成了宽阔笔直的五四西路,当年的学生也变成了老人,回想学生时代,不得不想起这些老师们,老师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久连接:https://www.123chongcao.com/Html/guanzhuqinghai/751374946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