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花正红——青海省文化馆打造“花儿”品牌

正是高原七月,草长莺飞,鲜花吐芳。河湟谷地,麦苗灌浆,布谷鸣唱。忙碌的农家女人们开始放下手中的农活,准备着拌凉面、擦凉粉,准备着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
而作为官方主办的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此时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走进省文化馆的院子,一片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该项活动的主办者。据了解,已在西宁凤凰山(南山公园)成功举办了七届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正有越来越多的五省(区)“花儿”歌手参与其中,一展风采,正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辞路远山高,相伴而来欣赏"花儿"演唱,正越来越成为一项影响广泛、规模空前的青海文化盛会。

青海,作为“花儿”的发源地和流传地,“花儿”演唱会社会影响广泛,群众基础深厚,每年不少地方都举办自发的演唱活动。那么,省文化馆如何坚持不懈地要举办这样的活动,又如何走过了七年的历程?在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成功的背后,注定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岁月的深处悄然流传。

作为流传在西北五省(区)的经典民歌,青海是“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其历史之悠久,曲令之众多,好者之广泛,令无数的音乐采风人惊叹,也让无数的“花儿”研究者痴迷。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有250余种之多,每年农历“四月八”至“六月六”期间,河湟地区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青海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互助县丹麻土族花儿会等已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文教卫组织已将“花儿”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名录。

“花儿”王朱仲禄,是青海集研究、编创、传唱“花儿”为一体的集大成者,由他编创、传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已成为经典名曲,享誉国内外。老先生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将他视为毕生事业的“花儿”传承下去,能够将它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花儿”王后苏平,尽管离开青海已有很多年,但心牵故乡,情系“花儿”,希望青海能够将“花儿”事业做强做大。为此,她经常不顾旅途劳顿,往返于甘青之间,为青海“花儿”事业的发展繁荣执著地努力着。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一度时期,青海由于“花儿”创作的落后,演唱者的后继乏人,唱词的含糊不清等原因,出现过改革创新“花儿”的争论。一些“花儿”演唱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散、小、乱,人气不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同样具有“花儿”深厚基础的甘肃,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支持“花儿”理论研究、歌手保护和演唱活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花儿艺术之乡”;宁夏在成功举办“西部十二省民歌(花儿)歌会”的基础上,组织编写“花儿”教材进校园,以“花儿”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多次晋京演出;新疆连续举办了“中国花儿艺术节”,获得成功。

省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至今不能忘记,看望朱仲录时,80多高龄的老先生连唱带讲,激动处泪洒衣襟的情景。朱老说过的"无论从历史渊源,歌手阵容,传唱民族,还是群众基础,演唱会规模和传唱曲令,'花儿'在青海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宁夏"花儿"王唐祥曾经发出过"在青海花儿有根无果,在宁夏花儿无根有果"的感慨。事实是,这么多年来,青海的文化行政部门一刻也没放弃过扶持“花儿”新人,挖掘“花儿”资源,打造“花儿”品牌的探索。新世纪伊始,就曾提出要打造青海“花儿”艺术节的构想。多年来,一直对各地的“花儿”会给予高度关注和必要的扶持。积极申报和评选“花儿”传承人、培育“花儿”歌手,目前已有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14名,在册歌手300余名,其中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歌手20余名。

当国家把文化提升到一个日益重要的位置,对民族民间艺术给予更多扶持的时候,打造青海“花儿”这一文化品牌,就成为一种历史责任和时代呼唤。省文化厅提出,要把民间的“花儿”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各省的歌手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整合资源,引领、规范花儿演唱活动,提高歌手的演唱水平,扩大和展现“花儿”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及无尽的艺术魅力。

省文化馆,群众文化的组织者、引导者,责无旁贷地需要承担这样一份责任。那么,将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思路呢?

二2004年,省文化馆提出在西宁市南山公园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创意,本着“传承、发展、创新、出彩”的原则,利用“六月六”群众自发传唱“花儿”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文化活动和有效载体,创出属于青海的“花儿”品牌。

这一想法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肯定。省文化馆自此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当中。时光已然过去了很多年,回想起当初的劳累,省文化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显得平静而淡然,似乎一切都不值一提。可是,在没有经验、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的面对和克服场地落实、邀请演员、解决经费、组织观众等问题,并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取得了活动的成功,获得到了广泛好评?倒是一家参与活动的民营文化企业的老板道出了实情:“当时他们的馆长跑到海西拉赞助,都累得吐血了。他们的副馆长和所有的人,都顶上去,呆在山上,几天下来,一个个全晒黑了……”

第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省文化馆的所有工作人员,同样也更加坚定了省文化厅举办这个活动的信心。从2005年开始,该活动被列为青海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坚守和执著,使得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成为西北五省(区)参加歌手最多,演唱曲令最多,演唱水准最高,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具影响力的“花儿”演唱活动;成为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花儿”歌手,发挥了示范、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近两年来,该项活动已成为一个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强的重要文化活动。2009年活动期间,参加活动的观众达三十多万人(次),2010年近五十万观众参加了活动,创历史之最。去年,甘肃、陕西的有关专家和新疆昌吉代表团观摩了西宁凤凰山主会场和互助丹麻分会场的演唱活动。对青海在打造“花儿”品牌方面的工作和演唱会的盛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省文化馆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成绩。在办好南山公园演唱活动的同时,把打造品牌的重点放在我省四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基地,采取活动期间选派优秀歌手加盟当地演唱活动,发挥优秀歌手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大五省(区)歌手的互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办等形式开展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花儿”演唱活动的兴盛。先后在民和、互助举办了四场“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在群众基础好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连续举办的两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互助丹麻土族花儿艺术节”。该镇乘势成立了全省首个“花儿”艺术团,全镇17个村相继成立了文艺演出团体。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兴镇”的发展决策,开辟了青海省乡镇文化兴农的先河。2008年该镇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的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乡镇”。 2006年-2007年,和格尔木市人民政府联袂在戈壁新城格尔木市举办了两场“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把花儿艺术的演唱活动从河湟地区延伸到自古至今没有唱“花儿”历史的瀚海戈壁,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2010年,和都兰县人民政府合作成功举办了“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吐谷浑故乡行”的花儿演唱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为缅怀为花儿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省文化馆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举办“朱仲禄先生作品音乐会”的基础上,于2010年7月“六月六”期间,在先生故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举办了“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歌王故乡行”"活动,让所有前往的“花儿”歌手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体验了一次独特的艺术盛宴。

很显然,举办好每一次的演唱会,都有省文化馆的群策群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有其独特的做法和经验,需要我们去了解。

纵观历届“花儿”演唱会,我们可以发现,活动始终坚持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乐民惠民、公益为先、服务社会的人文理念。特别是在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探索文企联姻新路子,强化与媒体的互动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事实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演唱会就很难办得如此热闹和成功。这几年,除青海省农行、青海移动加盟支持活动外,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演唱会活动得到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出版中心的支持,中心还利用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这个平台,向我省部分基层馆捐赠了价值40余万元的图书,提升了“花儿”演唱活动的社会效能。每当说起这些,省文化馆的负责同志总会说道:青海花儿品牌的打造工作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态势,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首先得益于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是得益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热爱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们的鼎力相助;再次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民群众的呵护和致力于这项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文干部的辛勤努力。

演唱形式上,他们根据歌手的演唱风格,明确曲令、突出特点,充分发挥每个歌手的特长,尽显地域特色,突现多样性,不断加大联唱、齐唱、对唱力度,有效推动了歌手之间学习交流,提高了演唱会的艺术品位。节目安排上,把编排好演唱活动的首尾节目作为开局重点,筛选曲令精心编排,设置五省(区)歌手联唱节目,为五省(区)重点演员进行伴舞等做法,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为了保证演唱活动的有序文明,在整个演唱活动中,除宣传参与活动企业、介绍歌手外,把法制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做文明听众等方面的内容贯穿始终,并加大互动力度,引导群众文明参与。经几年努力,观众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活动期间每天的演唱会持续三个多小时,但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大雨沱滂,观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素质和演员有序互动,演出现场秩序井然。许多外地游客对西宁观众的文明程度和对花儿艺术的痴迷、演出现场的热烈有序,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演员的选调中,发挥具有社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歌手的“传帮带”作用,重点推出“花儿”新歌手,保证了演唱活动的生机和活力。演唱会已成为推出新人、发现新秀的有效载体,呈现出以老带新,新手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积极推荐歌手参加全国各类赛事展演活动。近几年,索南孙斌、张存秀、李君兰、李君莲、昝万意、伊万柏、张国统、李国全、李迎梅、杨全旭、杨海春、马占龙、童守容等一批歌手在全国各类赛事展演、比赛中摘金夺银,向世人展示了青海“花儿”独特的魅力。

针对“花儿”歌手来自民间,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不识谱,个别演唱中存在低俗的情况,近几年,省文化馆把提高“花儿”歌手的素质、演唱水平和关心他们的生活作为办好活动、推动发展的重点,常抓不懈。邀请专业老师先后举办花儿歌手培训班三期,对来自全省各地、省垣各演出场所、茶园的近百名歌手进行了演唱技能、音乐常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了“花儿”歌手的整体水平和修养,并为“花儿”歌手建立了艺术档案,为“花儿”歌手的管理发展做了必要的储备,为办好演唱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每年和主要“花儿”歌手进行联谊活动,为他们安排演出活动,鼓励他们“花儿”兴业,开办“花儿”茶园和成立艺术团队,从艺术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知心人,保证了花儿歌手演出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和增进了感情和交流。省文化馆的负责人认为,一个优秀文化品牌的诞生和确立,不仅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厚的底蕴,还需在理论上形成研究体系,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在创新载体上积极探索,拓展外延。为推动“花儿”理论研究工作,由省文化馆牵头,青海“花儿”研究会、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编著出版发行了《青海花儿论集(2卷)》、《青海花儿选》、《青海花儿新篇》、《青海花儿·创作歌曲集》等著作。先后举办了5次由五省(区)学者、专家、歌手参加的研讨会,达成诸多共识,在社会和业界产生广泛影响。为探索农牧民文化增收之路,2010年,省文化馆与和省内最大的音像制品民营企业青海红兴音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袂成立了青海省文化馆红兴花儿艺术团,这支由省内优秀花儿歌手组成的艺术团,深入我省和甘肃部分地区村镇社区,走乡串户,巡回演出三百余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进一步提高省文化馆的组织能力,扩展视野,作为上级部门的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多年来给省文化馆加担增压,安排了不少难得的外出演出交流活动。2006年,指导省文化馆编排一台以“花儿”演唱为主线,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为依托的文艺节目,参加“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北京行”活动,进行了为期10天的集中展演,向首都人民展示了“花儿”艺术独有的魅力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2007年,省文化馆组团在天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带着“花儿”和唐卡艺术作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演活动。100幅精美的唐卡在气势宏大的天津市博物馆展出, 7位原生态歌手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的“青海花儿演唱会”上的倾情演出。无论是唐卡作品还是“花儿”演虽,无不技惊津门。天津多家媒体以“唐卡艺术首进沽上,青海花儿唱响津门”做了热情洋溢的报道。也正是由于此次天津之行,天津音乐学院有关领导和音乐教授,专程从天津飞到西宁,冒着绵绵细雨出席了“第四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开幕式,并在大通、互助等地进行了采风活动。2010年,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下达编排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展演活动的工作任务,省文化馆精心编排了一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可看性强,又能代表青海多元文化的文艺节目赴京参加展演活动。整台演出“高原奇葩--青海专场”中再现“六月六”花儿演唱活动的节目“天籁之音”得到了首都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称誉。该节目除参加展演活动外,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闭幕式演出,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演活动。

七年的时光已然过去,经几年的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在我省以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坛寺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为代表的“花儿”演唱活动在全省各地空前繁荣。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群众性花儿演唱活动已不分季节,不分时段,规模不等,蔚然成风。“花儿”艺术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花儿出现了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从农村向城市进展的新势头,开始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即将拉开序幕。而省文化馆,也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的支持下,为打造“花儿”品牌,提升“花儿”演唱会的层次和规模,正进行着积极而有效的努力。高原花正红,一个美好的梦想,正在希望的高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者:王永昌)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久连接:https://www.123chongcao.com/Html/guanzhuqinghai/2923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