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班觉--藏北雪域草原的“暖太阳”

在方圆2751平方公里的草原上,他默默守护着2000多牧民的生命健康;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藏北聂荣草原的每一个村落,被人们称为"温暖的太阳";他有一个愿望,要让自己的子孙世代做为人民服务的"门巴"……

  他,是西藏聂荣县查当乡的藏族医生次仁班觉。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次仁班觉在牧民家中给被开水烫伤的孩子打针(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红明摄

  医者仁心

  6月的初夏,海拔近5000米的藏北查当乡雪花纷飞,寒风凛冽。

  扎日孟冬雪山下,38岁的藏族医生次仁班觉发动摩托车,准备到5公里之外的乡卫生院给人看病。两岁男孩旺堆次仁和刚出生的弟弟两天前患上重感冒,次仁班觉要给他们做复检。

  记者搭上次仁班觉的摩托车,在大雪纷飞的草原上,摩托车艰难地前行。车轮一会儿陷入水沟,打滑时卷起的积雪和泥水溅得很高;一会儿又撞在路边的石头上,引起的急停颠簸让人猝不及防。

  好几次,坐在后座的记者差点被甩下车。次仁班觉却笑笑说:"这条路我每天都要跑好几趟,雨雪天摔跤滑倒那是常有的事。"

  5公里路,摩托车摇摇摆摆走了近20分钟,记者的双手已被冻得发僵。

  卫生院里,一位年轻的藏族母亲将两个孩子紧紧裹在怀里,焦急地等待次仁班觉的到来。两天前,她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突发高烧。令她焦急的是,她给次仁班觉打电话时,次仁班觉正在180公里外的县城开会。

  "好在他连夜赶回来,救了孩子的命。"这位母亲说,接到电话的次仁班觉马上放下县里的工作,连夜骑了近5个小时的摩托车赶了过来。

  藏北草原气候恶劣,一年里近300天与风雪相伴。感冒发烧,关节炎,高原心脏病,甲型、乙型肝炎等疾病常年困扰着这一地区的人们。体弱的孩子,若未能得到及时救治,一场感冒发烧就有可能夺走他们的生命。

  经过检查,两位孩子的病情确认开始好转。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她说:"次仁班觉就是草原人的守护神!有了他,我们就有了安康。"

  刚送走母子三人,次仁班觉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距离乡卫生院3公里的牧民家,1岁半的男孩拥宗久美被开水烫伤大腿内侧,高烧不退。

  摩托车再次启动,次仁班觉身穿白大褂的身影又出现在雪域草原上。仍然是大雪纷飞,仍然是一路惊险。看到次仁班觉的到来,拥宗久美母亲当热的脸上立刻绽放出放心的微笑。

  "乖孩子,要听话!生病了要打针才能好……"一只手稳住针头,一只手稳住孩子的小手,温暖的言语传递到孩子的心田。因为拥宗久美一直哭喊躲避,在给孩子输液的39分钟时间里,次仁班觉一直蹲着,腿已经开始麻了,手却平稳有力。

  "在这雪域高原上,次仁班觉就像太阳一样温暖!"当热说,

  行者无疆

  查当乡有2200多人口,分散居住的13个行政村散落在2751平方公里的雪域草原上。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次仁班觉在前往牧民家中给病人看病的路上,摩托车陷入积雪中(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红明摄

  从18岁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起,次仁班觉就开始了草原上独行侠式的行医生涯。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查当,甚至几百公里外的青海省杂多县也有他出诊的记录。

  从乡卫生院到各村的路,最近的3公里,最远的有100多公里。如果天气好,次仁班觉可以骑摩托车;倘若冰雪掩盖了道路,他只能骑马前往;要是雪下得太大,他就只能步行出诊。

  当次仁班觉孤独的骑行或步行在茫茫草原上,只有肩上的药箱做伴时,一种奇特感觉常常会从他的心头涌起。

  "草原行医,太苦太累,但一想到我的苦累能换来人们的健康,就觉得很值。"次仁班觉说,由于居住分散,牧民求医看病十分不便。在大草原上,一个乡村医生就是一座流动的医院。如果乡村医生不坚持流动行医,很多牧民的病情就会被耽误。

  次仁班觉行医之苦在于路途中的孤独。有时候,他在草原上骑上几十公里的摩托车,遇不到一个人。如果是骑马,次仁班觉还可和自己的马匹说说话;如果是步行时,他就哼上几首歌……

  很多时候,次仁班觉都希望自己变成一只雄鹰,只要振动几下翅膀,就能到达病人需要的地方。

  2009年7月,次仁班觉骑马去青海扎多县给人看病。结果路上遭遇大雨,连人带马摔进河里。他顾不得保护自己,第一反应是保护药箱。

  "人和马摔坏了不要紧,要是药箱摔坏了,就没法给人家看病了。"次仁班觉说。

  次仁班觉心里的偶像,是被各族群众誉为"高原一把刀"、治病救人的"活菩萨"的李素芝。

  2006年6月26日,次仁班觉在出诊时遭遇车祸受伤,被紧急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救治。在病房里,他遇到了他崇拜的这位医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

  "当时我好紧张,都没敢和他讲话。但能够见到他一眼,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次仁班觉说,看着李素芝为病人们忙碌的身影,他心里只想着尽快回到草原为乡亲们看病,所以他未等伤好就赶回了草原背起了药箱。

  世代坚持

  虽是人们最为尊敬的"门巴",有着稳定的收入,但次仁班觉家的房子在色拉俄玛村却是最破旧的。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草原上的雪很大,次仁班觉只能骑马出诊(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红明摄

  为了方便到卫生院工作,次仁班觉一家3年前从80公里外的第八村搬到了现在的色拉俄玛村。房子是花了2.8万元从村民手中买下的老房子。由于没有积蓄,这所房子一直没有得到翻修。

  家里的钱去哪里了?

  次仁班觉掰着手指算着家里的收支:政府一年给作为乡聘医生的次仁班觉补贴1.5万元,加上卖牛、挖虫草等收入,年收入5万元左右;开支方面,次仁班觉每年给病人免费看病开药的支出在3万元左右,供3个孩子读书每年花费在5000元左右,剩下的就是家里的生活费。

  查当乡第七村村民思曲朗姆永远记得,在去年6月,她难产时,是次仁班觉从家里拿出1200元钱包了一辆车将她送到县医院,最终母子平安。

  妻子卓娣与次仁班觉已经结婚15年。在她眼中,次仁班觉是个好脾气的人,但最大的缺点是家里的事情总顾不上。

  每当提起家人,次仁班觉就会感到很惭愧:"只能和他们说对不起。病人太多,住的又远,就这么个条件,真的对不起家人了……"

  走进次仁班觉家低矮的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毛主席画像和墙角堆至屋顶的一麻袋一麻袋的药材,还有贴在墙上的14张红色奖状。奖状属于次仁班觉的二儿子土旦西珠,他正在县城上中学。

  "我想让土旦西珠报考西藏藏医学院,将来和我一样当医生。"次仁班觉说,为了能让土旦西珠顺利接班,他已经着手教土旦西珠打针、输液等基本技能。

  对于父亲的愿望,土旦西珠并没有明确回应。这令次仁班觉感到有些忧虑,他担忧儿子对藏医不感兴趣,家族里的藏医传统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次仁家族六代行医。西藏和平解放前,次仁班觉的爷爷是巴青县的农奴,懂得藏医术的他经常受到农奴主的欺负和压榨。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感谢解放带来的自由,爷爷带着全家来到了最需要医生的藏北草原查当乡落户,并立下了"世代为穷苦人们免费医治"的家训。

  几十年来,次仁班觉的父辈谨遵此训,为草原上的牧民们免费看病。在次仁班觉的童年记忆里,家门口常常求医的牧民扎起帐篷,等着爸爸和叔叔给他们看病。看病的人有的来自本县当木江乡,有的来自安多县,更远的来自青海省杂多县。一个个帐篷将次仁班觉家门口变成了草原上的临时帐篷医院。

  "我今年38岁,至少还可以行医20年,但我终究会老呀!"次仁班觉说,为了能让子孙继承家族医学传统,他决定学爷爷留下一份遗嘱,要子孙世代继承家族传统,作为草原牧民服务的好医生……(完)

责任编辑:AP0011(本文来源:新华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久连接:https://www.123chongcao.com/Html/guanzhuqinghai/6044080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