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之乡”抚松正艰难转型(1)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吉林参农外乡遭“封锁”数百万公斤人参“误”在山上》相关报道

  新闻背景>>

  吉林省抚松县是经国家命名的“中国人参之乡”,是道地性人参的主产区,人参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据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办介绍,2009年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1170.44万平方米,占全省的26%。参业从业人员达7.5万人,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8.6%以上。2009年人参产业全口径产值22.4亿元,占地区总产值82亿元的27.3%,占抚松全县GDP的13%,人参产业已经成为抚松县的支柱产业。在抚松,人参主要分为野山参和园参两大类,人工种植又分为园参和西洋参,园参是本地品种,西洋参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西洋参的起参时间要比园参晚几天。

  ■实习记者姜永鑫记者郑伟/报道/摄

  本报讯近日,本报报道了200多户吉林参农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绥化市等地的山区种植人参,时下正值人参收获季节,参农们正在为“大丰收”憧憬时,不料,当地“山霸”却控制了山路,阻碍人参运出,想要从中渔利。

  9月6日至8日,本报记者对名扬中外的“中国人参之乡”——吉林省抚松县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参农及其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人参种植成本高

  参农靠薄利多销

  9月6日傍晚,在抚松县北岗镇大顶子村,吕淑霞着一件泛黄的外套,脚上的靴子满是泥巴,这位种了28年人参的老参农刚从参地回来。现在正是起参的时候,这些天,吕淑霞一家每天起得很早,骑着摩托沿着曲折的山路到十余公里外的参地干活。在吕淑霞所在的村子,共有100多户人家,目前有30多户在种参。

  吕淑霞说,1982年她就开始种植人参,是最早的一批参农。“当年政府鼓励我们种参,每年都给我们分配参地,参苗免费给,每家能得到四五十棵。”

  自1988年开始,参农不再享有这些政策。从这一年起,人参价格也不那么高了。在这之前,每斤人参价格在150-200元,外形不好的也能卖到100多元一斤。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价格虽有波动,但不愁销路,国家负责回收,也不允许个人加工和买卖。

  据参农反映,1988年至1995年人参一路掉价,一度掉到土豆价。1995年至2009年价格基本持平。“今年棒槌价格涨了,混等参(包括大、中、小不同的人参混在一起)价格能卖到每斤17至19元,要比去年贵出四五元钱。”吕淑霞告诉记者,一丈人参成本在300多元,包括参地、参苗、塑料、雇工等不同成本,去年她家人参收入基本保本。

  吕淑霞还介绍,参苗多数是自家种植,如有缺苗现象,就从其他参农家购买,一丈参地需种植224棵人参人参分为三年参和五年参等。

  吕淑霞说,近些年人参价格太低,雇人起参成本会更高,就靠参农在一起相互搭伙帮忙。多数参农卖的都是“水子”(又叫水参,即未干燥的新鲜人参),起参正值秋收,同时又是种参的季节,如果种了其他庄稼需要收割,就没时间把水参加工后再销售,所以直接卖给上山收购的“缝子”(即经纪人)。

  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加工后的人参销路并不好。吕淑霞说,山区耕地少,很多参农还是逐年扩大种参面积,在数量上占取优势,争取薄利多销。

  经纪人队伍

  尚未形成产业体系

  “我刚买了2000多丈的人参,就是一种‘赌’的心态,人参埋在地下,我也不知道它到底长得咋样。”苏春林说。苏春林是一位人参经纪人(当地人俗称:缝子),据他介绍,他买的人参最便宜每丈100元,最贵540元,价钱是通过对人参长势的目测,再经经纪人和参农间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双方都满意买卖的价格。“收回园参(园参,又名笨参,即人工栽培的人参),就加工成红参或者生晒成白参,主要销往国内南方等地,个别出口到外国。”苏春林说。

  据了解,在万良镇有四五万像苏春林这样的“缝子”,行情好的时候,多数有经验的“缝子”一年能挣上三四十万,而一年挣一百多万的“缝子”也不在少数。

  据当地行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抚松,整个经纪人队伍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产业体系,多数经纪人成为收购与转卖人参的中间环节,获得差价利润,老百姓俗称“二道贩子”。有些参农不愿卖给低价收购的经纪人,但大多数参农受客观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多年来习惯把水参卖给经纪人。经纪人队伍真正发挥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时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久连接:https://www.123chongcao.com/Html/RenShenYaoYong/87353218826186.html